探访陈祥榕烈士故里、窥其爱国之心
“一玉口中国,一瓦顶成家。都说国很大,其实一个家。”多少年来,千千万万个“小家”,为了祖国这个“大家”,选择踏上同样艰辛的道路。
一份份“清澈的爱”,被敬重,也被传递。
听说英雄的母校、祥榕中学地势较高,学生饮水有困难,一位台湾商人捐赠了两卡车矿泉水。采访时,校长动情地说:“爱国是最大公约数。这份‘清澈的爱’,温暖着每个中国人,也凝聚着每个中国人。”
在屏南县人武部工作20多年的黄儒祯记得,那一年,《解放军报》报道了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事迹后,屏南县报名应征人数远超往年。至今“参军热”还在持续,一名陈祥榕的初中同学带着两人合影报名应征,一名和陈祥榕一起入伍的战友,退伍后又“二次入伍”奔赴高原……
越危险,越向前;愈艰苦,愈坚定。把这一份份“清澈的爱”汇聚起来,我们的队伍就能无往不胜。
一块纪念碑,见证万千英雄儿女——
祥榕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支长长的队伍
陈祥榕旧居的卧室,仍保留着原来的陈设,书柜里放着一套《福建英烈传略》。
这些年,不断有人联系人武部,希望给英雄的家人捐助钱物,陈妈妈都拒绝了。她唯一收下的,就是这套书。
记者细细翻看,书里记载着另一位“陈祥榕”的英雄事迹:1934年,曾任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第十三独立团政委的陈祥榕因叛徒出卖被捕。敌人对他威逼利诱,陈祥榕拍案而起:“要杀便杀,何必多言。”烈士牺牲时,年仅24岁。
“祥榕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支长长的队伍。”姐姐陈巧钗回忆,有一次部队安排妈妈疗养,在疗养院,她和妈妈结识了不少烈属。烈属们的平静坚强,让她和妈妈很受触动。“那么多人可以为国牺牲,祥榕不孤单!”
驱车从屏南县城向东北10公里,我们来到古村棠口。两条清溪在这里交汇成碧绿的棠溪,古村就枕于溪口之上。
1938年,这里的乡亲扶老携幼,送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。81年后,陈祥榕在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前郑重宣誓,奔赴祖国边陲。
堂姐陈巧萍回忆:“祥榕念五年级的时候,我带他来玩,他就缠着我问新四军的故事,我给他念了背面的碑文。听完,他像个小大人一样,攥紧拳头说:‘我也要做英雄!’”
“这是一支经历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队伍。”为我们讲解的屏南县委党校吴靖老师说,很多官兵的战友亲人倒在敌人屠刀下。可就是这样一支背负血海深仇的队伍,为了抗日救国,坚决听党指挥,放下仇恨接受整编。
棠口村保留着一片建于100多年前的西洋建筑群。建筑的资金,来自于屈辱的庚子赔款。当年,新四军六团借住这里,边整编边整训。正是思想上的整训,让官兵懂得了为什么而战、为什么整编。
通过整训,队伍清除了害群之马。指着纪念碑上六团的人员名单,吴靖说:“你看,三营营长的名字空着。”那是当地群众嗤之以鼻的一个名字——
当时,三营营长穿上国民党军服后得意忘形,在老街聚众喝酒、耀武扬威。团长叶飞严厉批评了这名营长的做派,可他非但不思悔改,还连夜叛逃,最终受到应有惩处。
“就像村口的清溪,有杂质,就要及时清理。”村里老人介绍,棠口整训20多天,新四军赢得了群众支持。为了给常年打游击的将士们补钙壮骨,村民买空了周边几个县城的黄豆,为新四军制作豆腐。
清清白白的豆腐,滋补着战士的身体,也滋养着这支队伍的灵魂。“陈母问勇”,是母亲对儿子的期待,何尝不是人民对这支军队的期盼?
第83集团军某旅官兵曾到这里寻根,官兵提供的一组数字让吴靖印象深刻:从闽东走来,这支队伍历经1700多场战斗,牺牲26000多名英雄儿女。旅里的英烈墙上,有名可查的烈士只有6000多名。最新镌刻上的,是执行维和任务牺牲的战士李磊和杨树朋。
追寻这支队伍的足迹,记者看到又一次薪火相传——2022年,卫国戍边英雄肖思远的弟弟肖荣基参军入伍来到该旅,因为表现优异,他不仅晋升军士,还荣立三等功。
“清澈的爱”生生不息。肖荣基的床头,贴着一句自勉的话——我要接过哥哥手中的钢枪继续前进!
全县人民默契守住一个秘密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