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网络医托”拉一人住院提成千元
当日下午,于飞又给记者拿来一份“脑瘫电话咨询流程”的话术材料,开场白依然是假冒的身份,只不过这次是假冒成都西南脑科医院的医生给患者看病,最后邀约患者到医院就诊。
对此,记者表示没有学过任何医疗知识,如何与患者交流?于飞显得并不担心,她说,“招的人大部分没什么医疗知识,后期会有培训。”
她接着说,真正的培训也很简单,就是背话术或者组织话务员到医院去看医生的工作状态。其实只要把话术背好了,在和患者聊的过程中抓住他的心理,工作就会很轻松。
按照她的说法,一名没有任何医疗知识的新员工从入职到成为“医生”,“一上午就可以搞定”。
东方起点公司前员工王梅表示,公司没有一个是正规医生,话务员都是经过简单培训后,以医生的名义和患者联系,很多方面的指导意见根本不符合医学原则,这些工作人员的身份就是“网络医托”。
假冒慈善机构人员名义拉患者
“干这一行,讲究的是说话技巧。”于飞说,每一个环节都有对应的“话术”。
新京报记者发现,所谓的话术一般先以慈善机构的名义博取患者信任,许诺相关的补贴基金,再以“医生”身份告诉患者病情不乐观要及时就医,最终引出他们所推荐的指定医院。
“你就说是四川省脑病救助基金的工作人员,在做一个全国性脑病患者的普查。”于飞说,这方便其他同事后期假冒医生身份给患者打电话。
为何使用“四川省脑病救助基金”的名义?于飞解释说,四川省脑病救助基金会是公司和四川慈善总会成立的一个基金项目,公司为西南脑科医院找来患者后,会用救助金的形式吸引患者就诊,“其实就是用了慈善机构的外衣。”
>更多相关文章
热门图片
最近更新
推荐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