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线城市现“抢人”大战:送房子给钱给户口
较晚加入战局的郑州市人才新政亮点之一是,对新引进落户的博士、硕士、本科毕业生和技工院校预备技师(技师),三年内按每人每月1500元、1000元、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。
如此大规模的补贴发放同样遭到舆论质疑,是不是滥用公共财政资金?政府收入能否负担得起?
对此,郑州市新闻发言人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石大东说,这笔开支是为未来买单,为子孙后代买单,“这个多少钱都得花。”他打了两个比方,“你引进了几十万大学毕业生,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马云这样的杰出人才?你引进了就有可能,你不引进就没可能。”“就像你养孩子,你砸锅卖铁也要让他读书,你现在砸锅卖铁,他以后给你买汽车,你现在不砸锅卖铁,以后就看不到汽车。”
对于高层次人才,郑州更是不吝重金。对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和国家“千人计划”等国家级领军人才,分别给予500万元、200万元奖励。在11月23日的人才新政发布会现场,六位两院院士所率的团队分别获得了2000万元奖金。
人才与城市未来
为了通过各种渠道把政策宣传出去,多地打出“校友牌”、“同乡牌”,希望借助名人的影响力宣传造势。武汉邀请湖北仙桃人、武汉大学校友、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担任“招才顾问”。郑州聘请了施一公、许家印、阎连科等河南籍知名人士担任“人才特使”。
在11月23日的郑州人才新政发布会上,施一公表示,自己作为“在郑州出生,在河南长大,18岁之前几乎没有踏出过河南地界的地地道道的河南人”,愿意把优质人才推荐给郑州,助力郑州发展。
石大东说,酒香也怕巷子深,这些人才特使都是在各自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。为了请来这几位人才特使,郑州市委拿出了“三顾茅庐”的劲头,电话一打再打,“跟骚扰电话一样”。他们还请了郑州本地知名的书法家,手写了小楷请柬,派专人送到人才特使手里,让对方感受到郑州市的诚意。
对于这些举措,彭超颇不以为然。他觉得,一座城市要想留住人才,最关键要有自己的核心产业。“北京是政治中心,上海是金融中心,不用出什么政策,人口自然会聚集。”彭超告诉新京报记者,他的同学有想做程序员工作的,就会更愿意去杭州、成都发展,因为那里的互联网产业比武汉发达。
耿丹认同这个观点,他说自己之所以留在武汉,是因为找到了薪酬、发展空间都更适宜的工作,“这才是一个人留在一座城市最主要的原因。”他认为武汉与其去吸引人才,不如去吸引企业,有了优质企业和工作岗位,留人自然不是难事,“反过来说把人留了,没有工作岗位,别人还是要走。”
某985高校毕业生杨乐珊去年跳槽了,离开上海的一家互联网公司,入职杭州阿里巴巴。杨乐珊是北方人,喜欢上海。让她择城而栖的理由很简单,她认为企业比城市更重要,进入一流的平台更有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。